眉目含情的美丽面庞,雅致考究的锦衣华服,自然灵动的肢体动作……已有上千年历史的北京绢人精美雅致,让观者赞叹不已。今年3月,75岁的滑树林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恒牛网,他擅长北京绢人的构思设计与制作工艺,在这条路上已坚持了41年。
走进北京绢塑非遗博物馆,雍容华贵、尽显唐代风韵的仕女,赏花读诗、穿着讲究的金陵十二钗,身着特色服饰、代表五十六个民族的少数民族绢人……每一件都是精品,有些甚至属于绝品恒牛网,再难复原。绢人全部通过手工制作,短则二十余天、多则数月才能完成一件作品。“这是一门综合的手艺,需要多人合作。头、身体、手和服饰都需要不同的技艺,个人很难独立完成。”滑树林说,头是决定整个绢人比例的关键,手是决定作品完成度的关键。光是头部制作,就有糊头、压头、画头、梳头、发髻和头饰这几大工序,每一步都不简单。“以画头为例,因为绢丝面料有经纬线,不是光滑的,只能用笔触一点点蹭。光是一条眉毛,就要蹭五六十下,稍有差错,就前功尽弃。”
在博物馆里,有一幕“大小杨贵妃”同框的场景,大的高80厘米,小的高10厘米。二者是同款造型,大的仪态大方,小的精致可爱,特别有趣。这背后是绢人在规格上取得的创新突破。传统的绢人规格一般包括高26厘米、36厘米和46厘米三种。20世纪90年代末,滑树林带着作品到上海参展时注意到恒牛网,有的老年人身材比较高,只能弯着腰欣赏绢人的细节。“绢人是有生命感的,是‘活’的。除了用高超的技艺让它栩栩如生,在展示时我希望绢人能和人平视,最好是四目相对,这样才能达到与人自然交流的艺术效果。”
想做到规格创新,放大或缩小绢人,都极其不易。滑树林介绍,以头为例,每一层面料都要紧密贴合在五官上,就像皮肤一样。但面料伸缩度有限,头太大或太小,都无法保证“皮贴骨”的逼真效果。为此,他在面料选择和制作工艺上下足了功夫,反复试验和调整,花了三五年,终于成功做出80厘米高的绢人。大的杨贵妃是滑树林团队2005年《大唐风韵》项目的绢人之一。后来,他又做出了只有10厘米高的Q版杨贵妃。滑树林表示,未来他还准备研究更多不同规格的绢人,不断精益求精,挑战自己。
“绢人是‘好看的艺术’,是我们中国的写实软雕塑,历经千年。我们用手艺传承中华民族的审美,以文化为基础,做出现代呈现。”滑树林说,接过传承的接力棒,他就一定要做好。多年来,他一直在探索将绢人传承下去、传播开来。学校、社区、国内外展览都是他展示的舞台。他希望结合短视频、音乐等新兴方式,将绢人传播出去,让各地的人都能感受绢人之美,享受绢人之美。
更多热点速报、权威资讯、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
天眼查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