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开始阅读前K8金融,诚邀您点一下“关注”——这样我可以持续为您推送类似内容,也方便大家在评论区交流分享。您的支持,是我们不断创作的动力。
文 | 邂逅芳曦 编辑 | t
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。因为地处海上,要独立于大陆,历史上常成为外来势力觊觎的对象。特别是大航海时代以后,西方列强的到来,让这座海岛的命运变得更加坎坷。明朝时期,荷兰人曾经占据台湾并对岛上百姓实行掠夺和奴役,而当时中央对这段被占据的历史处理上也留下了许多争议。时隔数百年,我们把这段历史再梳理一遍,还原那段被尘封的往事。
古代记载中,台湾有许多不同的名字。早期称为“瀛洲”,三国时称“夷州”,曾属吴国管辖。《临海水土志》记载,夷州位于临海东南,距郡两千里。隋唐到元代,则多称为“琉求”,明朝称为“东番”,直到清朝“台湾”这一名称才逐步固定。明代末年,倭寇频繁侵扰东南沿海,岛屿处境日益敏感,台湾的历史开始走入动荡阶段。
展开剩余78%1603年,明朝将领沈有容在浯屿击败了一支企图侵占台湾西岸的倭寇。沈有容仅留下少数兵力守岛就返朝,朝廷误以为边防得以稳固,未料一个更强的外来势力正悄然逼近。
15至18世纪是欧洲的大航海时代。荷兰虽然国土不大,但凭借航运和贸易迅速积累财富,并建立了遍布全球的商贸网络。入万历年间(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),荷兰舰队已频繁出现在东南亚海域。1604年,荷兰东印度公司指挥官韦麻郎趁明军撤退之机,带着两艘大船短暂驻扎澎湖并修建营房,显露长期驻扎的企图。后来因牵涉贿赂福建官员而引发朝廷注意,荷兰人先撤离澎湖,第一次尝试以失败告终。
荷兰并未放弃。1622年,荷兰东印度公司又派舰队攻击澳门未果,随即转向澎湖并登岛。次年,他们在台湾南部的大员(今台南安平一带)登陆,并逐步在岛上建立据点。在沿海贸易和海上掠夺中,荷兰人屡次劫掠来往船只。据记载,他们在马尼拉至澎湖航线上掳获中国船员上千人,并在非常残酷的条件下对待这些俘虏,导致大量死亡。这激起了明朝官员的强烈反应。1624年,明军出动多路兵力进攻澎湖,荷兰在压力下撤往台湾并在大员修筑热兰遮城,把这里作为殖民统治的行政中心。
在台湾,荷兰人建立了城堡、要塞,并鼓励大量荷兰移民来此定居,设立贸易据点如普罗汶蒂亚、海堡、乌得勒支等。他们采取强制地权与文化同化的政策,压迫汉人和本地原住民,强迫缴纳赋税,要求效忠荷兰并学习荷兰语、改信基督教,试图从生活与思想层面控制当地居民。荷兰的到来,一方面遏制了日本与西班牙对台湾的扩张,但另一方面也给岛上带来了深重的苦难。
与此同时,本地与沿海势力的关系也在变化。曾在台湾经营、并一度协助荷兰的福建商人李旦,1625年在日本去世,他的势力被手下郑芝龙侵吞。郑芝龙在沿海庇护灾民、扩张实力,很快成了地方上的重要海上实力。到1628年,他已拥有各类船只千余艘,手下数万,成为一股难以忽视的海上势力。1631年,郑芝龙从荷兰人购入战舰与军火,军事力量大增,并镇压了内部反叛者。这使得明朝与荷兰都对他既忌惮又警惕。
郑芝龙随后向台湾输送移民与势力,进入澎湖与台湾开垦居住,渐成事态。荷兰人不满郑芝龙向他们征税,双方矛盾加深。明朝方面,面对内忧外患——北方后金威胁、内地的起义与财政吃紧——无力全面介入东南海域事务,于是对荷兰人占据台湾采取了某种程度的默许策略,把郑芝龙视为可以控制或利用的对象。最后,郑芝龙在明朝招抚下归顺,显示出复杂的地方与中央、外来势力间的权力博弈。
终局在1662年到来。郑成功(郑芝龙之子)率军讨伐荷兰势力,1662年2月1日,荷兰人向郑成功投降,结束了他们在台湾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统治。表面上看,明朝通过招抚与权衡,最终促成了收复台湾的局面,但这个过程伴随着巨大的代价:台湾的领土被占据、两岸人民承受惨重生命与财产损失。
回望这段历史,我们应当以史为鉴。即便时代已远,台湾与大陆之间仍存在未完成的政治现实与分歧。当下“台独”思潮仍在影响两岸关系,历史提醒我们坚持国家统一的重要性,同时也应把握和平、理性的方法,努力消除分裂的力量,争取早日实现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。
参考:马湘成,《郑芝龙的传奇人生》,《群文天地》,2011年第23期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眼查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